9月30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多所高校图书馆联合协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陕西站”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星空报告厅成功举办。航天学院文治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促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讲座特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图书馆原副馆长王嘉陵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为在场师生献上了一场题为《中华古籍的保护与传承》的专题讲座。王研究员系统梳理了我国古籍保护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境况,揭示了中华典籍浩如烟海的存世现状——全国各公私藏家所藏古籍估算约达20万种,数千万册(件),它们主要通过古代官府、寺观、书院及私家四大藏书体系得以流传后世。
面对古籍存续与时代传承的核心议题,王嘉陵详细解析了当前保护工作的关键路径:首要在于统一清点库藏、改善存藏环境;进而对珍贵古籍实施修复与再生性保护;同时必须强化系统性编目,并大力推动古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他特别透露,全国现存古籍涵盖约50万个版本,预计至2025年底将完成15.8万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他强调,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集技术、资源、标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构建数字化中心与资源平台,以实现规模效益与技术集成。

在标准规范层面,王研究员着重指出,文献遴选需依据价值确定优先级,对影响数字化的古籍需预先修复;整理编目环节必须保证元数据的精确与规范,这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石;数字对象则需明确图像分辨率、色彩深度、文件格式等技术参数。针对人才梯队建设,王研究员殷切寄语青年学子,特别是勉励在场同学积极投身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知识科普,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与文化实践。 与会党支部同志表示,古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愿意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听完讲座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将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行动。
本次活动成功搭建了一个多元参与、共商传承的平台,展现了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引领中的积极作用,以及青年一代对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热忱与责任,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与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