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学院简介
航天航空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10日,由力学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支撑建设。设有工程力学和空天工程两个系,拥有11个省部及以上重点教学科研基地,包括两个国家级平台:复杂服役环境重大装备结构强度与寿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轻质材料和智能结构的基础力学问题和智能飞行器流固耦合力学与仿生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以及7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型飞行器联合研究中心服役环境预示分中心、陕西省先进飞行器服役环境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天结构振动控制工程实验室、陕西省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核结构安全与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力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此外,学院还建有空天科学与技术高端人才国际合作培养基地、空天科学与技术中乌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国际应用力学中心、丝绸之路空天技术创新中心五个国际交流合作基地;设有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主办《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两个国际学术期刊和《应用力学学报》国家级学术期刊。
建设理念:力学创新、驱动空天;空天需求,牵引力学
发展思路:集一流队伍、建一流基地、创一流环境、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
学院文化:力学笃行、精勤巡天
本科专业:工程力学(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基础人才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陕西省名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
硕士、博士点:力学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航空工程领域和航天工程领域。其中:固体力学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力学学科2017年、2021年均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并列第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05人,含:教师133人、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38人、实验技术人员14人。其中领军学者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人,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5%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访学经历,部分教师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和2个“111引智”基地(力学、航空宇航各一个)。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以承担国家科研任务为使命,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首席单位主持国家 973 项目 5 项,以及 863 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防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300 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6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 7 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0 余项。学院在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卫星通信精指向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选2020年国资委评选的十大“国之重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广泛,与美、英、俄、日、德、法、加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整体出国(境)访学比例超过30%。学院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有的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如美国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华健教授,美国三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陈政清教授,加拿大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成利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康继东教授等;有的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如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共十七、十八大中央委员刘鹏等;有的成为知名企业家,如米亚斯物流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忠、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等。
学院学子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十三五”以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飞行器挑战赛总决赛团体冠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等国内外重要赛事奖项80余项。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博士生宋思扬获评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杨海谦入选人民日报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百名代表,超过70%的学生选择到国家重点领域和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教学科研主阵地,获评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集体,应用力学党支部成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名单,博士生航空宇航党支部获批“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并高质量通过验收。
学院建设发展得到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设有以著名力学家唐照千教授命名的“唐照千奖学金”、校友捐资设立的 “西迁精神传扬奖”“俞茂宏基础力学优秀奖基金”“沈亚鹏教育发展基金”“沈文均教育发展基金”“中国航天基金会-启明航天奖学金”“米亚斯航天学生综合素质基金”“朱继梅教育发展基金”“垣矽技术教育发展基金”等,有力推动了学院高质量发展。
信息更新: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