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航天航空学院仅今年4月以来,就从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7名高层次人才,他们是来自东京大学的陈振茂、美国加州大学的申胜平和胡淑玲、日本京都大学的尚福林、东京工业大学的金峰、剑桥大学的金东范、牛津大学的马利锋,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这在一个刚刚成立半年的学院,应该是一个奇迹。
羽翼丰满
先后获得我校应用力学理学学士和振动冲击与噪声工程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的陈振茂,1994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东渡扶桑,入东京大学师从著名原子能工程专家宫健三教授攻读原子能工程博士学位,他利用涡流检测信号进行裂纹形状反推的方法和技术,开创了这一领域新的研究前沿。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的陈振茂获选日本科技厅博士研究员,进入日本核燃料再循环开发机构(JNC)从事博士后研究,发现了SUS304奥氏体不锈钢的塑形变形及疲劳损伤与材料的自然磁化的关联,并证明了基于磁场测量和反问题计算的无损检测法有望应用于该材料的裂纹前驱损伤检查。这项成果得到机构技术评价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000年,陈振茂应邀与宫健三共同创立了普遍学国际研究所并出任主任研究员,从事核电站安全检测技术、检测系统的开发与改良等研究,其出色的研究成果和业绩得到了学术界、企业界的高度认可,2002年,陈振茂受聘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成为该校为数不多的外籍高级教员之一。
今年36岁的申胜平,是纳米力学和航空结构疲劳、断裂力学以及无网格法领域的年轻学者。199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博士后出站,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在日本神户大学任JSPS特别研究员,与动态断裂力学专家西冈俊久合作开展智能材料的疲劳和断裂性能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求解亚音速和跨音速界面传播裂纹裂尖场的统一方法,进而分析了传播速度对焦散图案的影响,总结出两个试验可测的特征尺度,该研究在航空及国防工业领域极具实用价值。2001年6月,在西冈俊久的建议和极力举荐下,申胜平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与S.N.Atluri院士合作研究无网格和多尺度模拟及航空结构疲劳、断裂学等方面的课题,并合作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无网格法英文专著。他创造性地建立了MLPG5方法,赋予无网格局部MLPG法坚实的物理基础,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被专家们认为是无网格法的一个突破。
剑桥博士金东范,这位年仅35岁的韩国学者,是目前学校引进的首位全职外籍教师。曾在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学习工作。他长期从事热流体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其研究论文“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metal foams”曾获第8届英国全国传热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02年12月,英国剑桥St.Edmund’s学院为其颁发了Commonwealth and Overseas Student奖。
同为35岁的尚福林博士是学院从日本京都大学引进的人才。2000年2月至次年9月,他在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任洪堡访问学者;2002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京都大学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4年获聘京都大学COE项目研究员。尚福林近年来致力于固体力学和微小材料强度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外工作期间,获得了热载荷作用下压电材料圆币形、椭圆形裂纹的理论解析解与三维裂纹的数值分析技术;提出了电厂高温联箱使用寿命预测的工程方法;发展了测试微米厚PZT薄膜界面结合强度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评价其界面强度的应力和能量指标。“压电材料三维裂纹的数值分析技术”曾荣获中国留日同学会优秀赏日本京都府知事赏。
37岁的金峰博士,2000年从我校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并留校任教。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东京工业大学任JSPS特别研究员,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受聘于东京工业大学21世纪COE项目研究员。他一直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压电层状结构中声表面波的传播行为等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研究项目多项,并取得了颇具水平的科研成果。来学院后的金峰,担任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下一个科研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是揭示新型功能材料中声表面波的物理特性以及新型高性能、高灵敏度接触式线集束型表面波换能器的研制与开发。
……
筑巢引凤
航天航空学院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基地、承担重要的科研项目、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学生的学院建设目标,并以此统领学院的整体工作。学院将引进人才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延揽高层次拔尖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学院引才工作。“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学校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实施人才强校举措为航天航空学院提供了优越的大环境。航天航空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努力营造小气候,千方百计筑巢引凤。”航天航空学院侯德门书记告诉记者。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他们一开始就将标准定得比较高,不但将注意力放在人才的学历、职称层面,更强调其学术背景;不仅了解他们过去的成就,更看重他们未来的学术潜力。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王铁军说:“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在保证他们有一个优越的学术背景前提下,对他们的潜质、趋向进行科学的考察和前瞻预判,最大限度地甄别、选拔优秀人才,这将有利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是与学院的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的确,航天航空学院今年引进的7位博士学者均来自海外知名大学。
在具体做法上,航天航空学院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工作思路,要求上至院长书记,下至普通教师都要有容才之量、爱才之心、尊才之德、惜才之情。千方百计营造鼓励、支持、帮助引进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学院一方面尽量解决引进人员在住房、爱人工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科研启动资金、实验室用房以及人员配备上,积极与学校沟通、协调,在用好用足学校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根据院内情况,适度地向引进人才倾斜。
“发挥人才的作用比引进人才本身更重要,否则引进无异于一种浪费。”王铁军说。
航天航空学院在加强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和后续跟踪的同时,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优先解决引进人才在招收研究生、课程设置及项目申请等方面的需求,帮助引进人才确定工作目标、选择研究方向,积极组织和鼓励他们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学院还在今年来校的7名学者中,聘请4人进入学院专家组,以更好地发挥专家办院、专家办学的作用。
王铁军感慨地对记者说:“学院的教学委员会像一个联合国,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在这里交汇。引进优秀人才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对学院的美好未来有所期盼。”
航天航空学院“追求卓越”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院鼓励引进人才继续与原所在单位合作研究课题、联合培养人才以及建立联合研究所、培养基地。目前学院已与美、英、日、德、法、加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科研协作、人员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
凤凰翩至
用宽松环境和生活待遇等“原料”筑巢,只是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何况这些条件和待遇与大多数引进人才所在的国外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但一只只凤凰,却依然翩然而至,落脚在交大,落脚航天航空学院。
谈及回国,金峰这位在日本工作生活了3年的年轻学者认为,这不是一天两天考虑后的匆忙决定,主要是追求事业感和成就感。他说:“在国外毕竟是为别人干。我们过去想的是前半生,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后半生,在国外取得成绩后,要考虑今后的发展。特别是现在西部大开发,形势很好,给人以希望。”
获得我校和牛津大学双博士学位的马利锋对记者说:“从自己学历层次、年龄及工作经验,可以找到很多更好的单位。但是从我个人感情上讲,我是陕西人,我的父母也都生活在陕西,特别是我的本科、博士都是在交大读的,应该算一个土生土长的‘交大人’,凭良心讲也应该为母校做点事情。”他在发给记者的Email中写道:“其实我更向往安静地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航天航空学院引进的人才中有一对夫妻,丈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申胜平博士,妻子胡淑玲199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结婚近10年,夫妻俩琴瑟和谐,此次双双落户交大,令人羡慕。“其实在国外呆久了,都有一种不安定的漂泊感。虽然物质生活很优越,但多数人很难真正打入那里的学术圈子。回来后,学术气氛很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愿意做的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了。”申胜平这样形容他的感觉。
说到出国的最大收获,曾先后在德国、日本工作过的尚福林认为,不仅是在学术上有所长进。他尤其欣赏德国人的踏实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作为教师和年轻学者,应踏踏实实地工作,哪怕很微小,只要做出贡献就无愧于心。对年轻人来讲,条件待遇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这里有一个和谐舒畅的工作环境。我当初出国,就是为了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然后回国尽一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凤鸣朝阳
回国是一种责任,这是凤凰展翅的动力。
受此驱动,在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一批年轻学子欣然加盟航天航空学院。
航天航空学院是以我校实力雄厚的力学学科为基础,于今年4月正式组建的,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若干研究所。当前正处于国家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和西部大开发三大机遇的交汇点上。学院的地位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使引进人才如鱼得水。
41岁的陈振茂教授来校后继续从事其擅长的电磁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工作,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担任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最近,与日本普遍学国际研究所株式会社签订了“电磁无损检测技术改良相关研究”协议书及为期5年的合作意向书。作为副院长,他还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以及扩大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中,不久前,他已成功将第14届应用电磁与力学国际会议争取到我校举行,并担任大会主持人。
申胜平夫妇来到学校,让他们颇感踏实和温暖的是在工作生活上得到学校、学院的帮助和支持。申胜平还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等。34岁的胡淑玲8月到院,9月份即走上讲台,投入工作。她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由于专业对口,我被聘为航天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的教师,这的确为自己发挥所长、施展才能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她承担了研究生“飞行器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拟开设的“飞行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飞行结构技术方面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正在积极准备当中。同时,她还与相关院校、企业联系,争取开展有关飞机外形流动计算、复杂外形的网格生成及流动计算等方面的课题合作。
据称是学校“牛津博士第一人”、年仅34岁的马利锋,在接触力学、断裂力学、摩擦学、微观材料的力学性能等领域的研究颇有心得和建树。今年4月来校后,担任了教学委员会委员。他除继续先前的研究外,还准备在薄膜力学、生物接触力学、散体统计力学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扩展和探索。他还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久前,他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在该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中,引进人才大多已挑起了大梁。据了解,今年举家来院工作的这7名学者中已有4人被聘为教授,其中以学校“腾飞人才”引进的陈振茂、申胜平已在前不久成为年轻的博导。
凤凰振翮 ,演绎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引进人才择航天航空学院而栖,引吭而鸣,将聪明才智融入祖国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生命因此具有了不朽的价值,演奏出动人的华章。
来源:腾飞交大
文字:彭碧仙
编辑:吉康敏
时间:2005-12-05